【系列介紹】40年的經典,改變積木玩具的結構,不用顆粒咬合來銜接,聽鎮長介紹熱門產品線「科技系列」!


部落格文章不定時更新,但你可以按我連結,到我的臉書專頁來看更多新資訊!
文章歡迎轉載,但請附上作者 (薄荷糖鎮長) 與網址,是基本禮貌唷!
文章內容若有錯誤之處,請一定要至臉書頁留言提醒,以免以訛傳訛


  我想玩家們都已經知道了,今年正是科技系列滿 40 歲的重要年份,真的想不到呢,這系列竟然也作了 40年,是繼城市系列之後,另一個最長壽的產品線。

  科技系列,從一開始就是專為更高年齡層,甚至到成人的玩家來設計的產品,在當年開發出全新的零件系統,為整個樂高玩具帶來相當大的影響,可說是樂高底下最有影響力的系列。除了推出帥模型外,到底這產品線的特色在哪?又為什麼說它很有影響力呢?就趕快跟著鎮長一起來認識這系列的歷史,一起看看認識這超精彩的產品線吧!



「科技系列」到底是什麼?與其他系列有何不同?

  即使你沒有特別蒐集科技系列產品,也一定能很輕鬆在架上認出他們的身影。相較於所謂的 "SYSTEM" 系統底下的積木,科技系列的零件非常特別,除了傳統的「顆粒」(Studs),就是在兩側有孔洞,利用各種 "Pins"、"Axels" 來連接,積木的主底架構也變成這些零件來連接。

科技系列產品與一般積木不同,多是以這表中的零件種類堆砌

  今日我們看到的科技系列產品,常常都是跳脫所謂「樂高人偶」比例的物品,以各式載具為主,包括車輛、飛機、船隻、或是各類型工業用具,相較於我們都已認識很久的「城市系列」,相較於創意系列,或是不久前鎮長才介紹過的 Model Team,這些載具作品都是用各種「Beams」零件來連接。這也使得科技系列底下的模型,往往都能呈現出另一種非常不同的模型味道。

科技系列的載具,與創意系列的大車輛是完全不同風格的模型

  況且,在官方開發產品時,相較於 "SYSTEM" 積木都是以兒童為主教對象 (對,雖然樂高玩具的成年人玩家族群很廣大,但樂高積木終究是設計給兒童的玩具,即使到今日,在開發產品上,還是以這方向為主),科技系列主要是設計給青少年或更高年齡層的玩家,因為創意系列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積木系統,難度較高。鎮長記得第一次玩科技系列產品時,就真的看到頭昏眼花,人生玩過很多樂高積木,都沒有科技系列那麼累。

  事實上,要鎮長來說,原先只是幾塊塑膠積木就能堆疊起來,蓋一棟房子,拚一棟小車子,但在 70 年代後半,當新系統的零件,也就是你所熟知的「科技系列」零件被開發之後,徹底改變了樂高積木可以發揮的格局。這篇文章是由薄荷糖鎮長的積木小鎮撰寫,閱讀更多精采文章,請至 ppmt-brick-town.blogspot.tw。

科技系列所研發出來的新零件與堆砌技巧,給予較大較重模型很穩固的結構

  事實上,在這些科技零件誕生之後,樂高得以開發出各種更大的載具出來。玩家們都知道,樂高會出大房子或大車子模型,但模型跟大房子相比有一個更重要的議題要克服,就是「結構」:當載具的體積越大,重量也會越重,就會可能造成積木的變形。雖然樂高積木的特色 "Clutch" (咬合機制) 已能提供強大的結構,但科技系列更能再把穩定性往上提高。事實上,在各種 SYSTEM 積木底下的產品,不管是創意系列的大車,或是星際大戰的大型船艦,都能在其中見到各種科技零件的應用,好達到結構的穩定度。

Mindstorms 與 Bionicle 是兩個從科技系列底下獨立出來的產品線

  也由於科技系列零件系統的開發與擴充,加上隨著系列的發展,也有一些系列是以科技系列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獨立系列,而且都做得相當不錯,第一個就是 1998 年開始至今,現在依然在擴展中的 Lego Mindstorms 系列,除了應用科技系列開發的齒輪零件之外,更配上核心電腦、感應器等,讓玩家得以進行程式編輯,讓機器人活過來。國內外甚至有以這套 Mindstorms 系列為教材,開班授課的機器人教室,或是相關機器人設計競賽等。

  另一個是從 2001 年起正式誕生,做了將近十年的生化戰士系列 Bionicles,也許在座有玩生化戰士的玩家較少,但這也是被認定是樂高開發過,最成功的產品線之一。在 90 年代末 / 2000年代初,樂高意識到有設定背後故事的玩具,通常銷售狀況也會好很多,尤其是有影視作品在電視上播的,會更加受歡迎,因此自己開發出生化戰士的動畫與原創故事。因為玩具的特色,以及設計很好的劇情,讓這系列也一路玩了十年之久。





樂高資深設計師,同時也是科技系列的創始人之一:Jan Ryaa

回顧科技系列的發展歷程

  回過頭來,到底樂高科技系列是怎麼誕生的呢?根據樂高官網的介紹,其實是由兩位年長的設計師: Jan RyaaErik Bach 打頭陣。原先,他們也是一般積木的設計師,但久而久之,這兩人希望讓樂高積木能來到一個新的層級。

  在這兩人設計之下,他們開發了新的零件,在一般的長型磚的側邊打洞,也就是初代的 "Beams" 零件,此外還開發出今日我們都已司空見慣的各種零件,包括黑色的十字軸 "Axels"、可以把洞與洞連接在一起的 "Pins"。除了這樣之外,甚至還帶入「齒輪」,這些零件形成了一種有別於 "SYSTEM" 的積木系統,可以做的花招更多。舉例來說,在 1977 年上市的第一波科技系列產品,雖是屬於測驗性質,甚至是示範性質的產品,卻給人留下印象深刻。


853 Car Chassis 「汽車底盤」是科技系列第一波產品之一,某種程度上,更像是一種示範性質的作品

  當年 853 Car Chassis 就是最有名的作品,雖然只是個不起眼的「汽車底盤」,卻應用了全新零件,設計出原先積木產品無法做到的事。光是「轉動方向盤來帶動輪子轉向」在當時就是前衛到爆的設計啊!

  雖然不是一開始就丟一台帥氣大車出來,但第一波產品線就也帶出「直升機」、「堆高機」甚至農田用的「牽引機」,以全新的風格來設計出模型,更特別挑選這些工業載具,來突顯出科技系列的特色。

  當然,除了帥氣外型外,兩位設計師 Jan 與 Erik 花更多的心力,在研究「結構」上。當模型越大,重量也會越重,相較於好看的外表,如何設計出「機關」與「穩固」才是最重要的。


同是 1977 年第一波商品之一的 852,就挑戰了一般積木無法做到的斜角度。而且還設計機關,轉動旁邊的轉盤,就可帶動螺旋槳旋轉

  當然,利用轉軸跟齒輪的結構,做出能動起來的機械系統,當然就是要接上馬達來動起來了。樂高在先前就已經在火車玩具上應用 9V 馬達,所以當然也立即被應用在科技系列上頭。



  1980 年,科技系列再度推出很有代表性的新產品,這回更是把機械結構帶到新高度,就是之前鎮長曾特別寫文介紹過的 8860 Car Chassis (按我連結)。這次一樣是以「汽車底盤」當作題材,雖然還不是一口氣做出帥氣跑車等模型,但這組的可玩性則極高。除了轉動方向盤就能轉動輪子外,更做出懸吊系統、排檔、冷卻風扇跟活塞,真的把樂高積木的極限帶到新高。



  前面的各種齒輪結構機關,確實令人印象深刻,但科技系列還是繼續突破極限。1984 年,藉由設計出全新的氣動零件,把樂高積木的機械結構又往上推到新等級,當年總共有三組使用新的氣動零件,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組 8851 Excavator,整個怪手手臂共有三處關節,各搭配一只氣動零件。在後方共設計三根桿子,各控制一個氣動零件的方向。控制好後,只要用中間的彈簧零件來打氣,就能帶動怪手動作,又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強作。



  科技系列以另一套系統的積木,打造出大型機械載具,本來的目的就是挑戰「大卻有著穩固結構的產品」,所以沒有特別按照樂高小人偶的比例來設計。但在 1986 年,科技系列卻有設計出專屬這套產品線的「人偶」出來,正式名字為 "Technic Figure",首度登場是 '86 年的 8660 Arctic Rescue Unit,是兩名極地救援隊的隊員。這些人偶為迎合大型載具,身形都比小人偶大上很多,而且最大的差別,就是有設計簡單的手肘與膝蓋關節,可以做的動作變化更多。

  只是科技系列的重點特色,還是在模型的機關功能上,弄隻人偶反而很會擾亂整個感覺,所以今日已經不再附帶科技人偶了。

雖然科技人偶不再被使用,但你可以按我連結,來看看鎮長為他們整理的專文介紹!
→ 回顧已消失十幾年的高度可動「科技人偶」 (Technic Figures)



  今日的科技系列,經常推出外型帥氣的大車模型,但當年一直到 1988 年才終於設計出來一般的「汽車」,就是你這邊所看到的 8865 Test Car,總共用上 900 片零件,堆砌出外型相當帥氣的紅色跑車,一樣具備前面汽車底盤就做出的功能。



  到了 1990 年,科技系列再度推出神一般的作品,這回不只是搭配電動功能而已,而且還是使用當年新開發的零件「控制中心」。這組 8094 Control Centre,成為樂高史上第一個可以編成程式的產品。關於這組,你可以按我連結,看看鎮長先前的介紹



  時間來到 1998 年,當時樂高面臨困境,開發產品開始走向更多元,雖然這個多元變得很失焦,但不管怎麼說,從 90 年代中期起,為了挽回小朋友的興趣,樂高各種類型的產品都嘗試一下,其中也促使編輯程式的玩法變得更加精緻。例如這邊看到的 8482 CyberMaster,即是當年出在科技系列底下,讓小朋友能打造出各種奇異造型的生物或機器人,並經過編輯程式後,讓機器人活起來。



  如鎮長所說,面對 90 年代的兒童興趣與胃口改變,樂高從 90 年代後半起就嘗試各種產品設計,雖然因為過度多元開發,讓設計師無法聚焦,加上大量開發新零件,收入減少以及成本增加的情況下,讓樂高財務狀況一度惡化,差點倒閉,但這段故事就以後再說了。總之,1999 年,科技系列底下又開發出一種全新子主題「Slizer / Throw Bots」(前者是歐洲名稱,後者是美國名稱),是製作出各種類似機器人的角色,這套產品線又與一般科技系列的作品非常不同。

  是的,看到這邊,你應該有注意到了,這實際上就是 2001 年登場的超熱門產品線「生化戰士」的前身。



  樂高原先不與其他影視版權作品合作,但在 1999 年,當眾所矚目的《星際大戰首部曲:威脅潛伏》上映時,也正式開啟樂高往後推出影視版權題材積木的大路。撇開這部電影名聲實際很囧,當時電影中還是給星際大戰的世界觀,帶來許多新材料,例如新的戰鬥機器人等,在 2000 年,科技系列就推出數款星戰題材的產品出來,例如這邊看到的 8001 Battle Droid

  今年同時是科技系列誕生 40 周年,也是星戰第一部電影上映 40 周年,似乎該找個機會,回顧一下當時推出的星戰/科技系列產品?



  90年代末/2000年代初,是樂高最迷惘的幾年,為了重新在玩具市場繼續下去,這幾年的時間開發出非常多產品,往各種不同方向挑戰。雖然其中還是有開發出很創新的產品,但因為很難獲利,差點營運不下去。在這段期間,科技系列也往很多條路作嘗試,包括前面所看到的程式編輯,或是可動人形等挑戰,這兩類題材後來都獨自成一個受歡迎的系列。至於原先的載具模型,當時則改成未來風車輛,而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出現的載具來設計。

  但大約從 2002、2003 年起,科技系列就不再挑戰各種幻想、未來風格的科幻載具,回來繼續推出按照現實中會出現的車輛或機械,設計模型。例如這邊看到的是 2004 年推出的 8436 Truck。而且大家可以注意到,差不多就是從這時期起,科技系列的模型,將幾乎用沒有顆粒的 "Beams" 零件當骨架,幾乎很少用到傳統積木的顆粒咬合機制來撐起結構。雖然不是一步到位,但漸漸地,科技系列的「不用顆粒來連結」原則,就成了這系列的最大特色。

  也差不多從這時候起,科技系列又重新主打大型載具,而且幾乎每年都會推出破千零件數的巨獸型載具。



  在此之前,科技系列就已經會按照現實中的各種載具,推出大型模型,但基本上那些模型都沒有特別按照某一廠牌或型號來設計。有時還是會在上面貼上 "Lego Technic" 貼紙,或是貼上自創廠牌的標誌。但在 2011 年,從這年起就不一樣了,因為你現在看到的 8110 Mercedes-Benz Unimog U 400,就是特別與梅賽德斯-賓士合作,推出 Unimog U400 型的卡車!就在卡車的前方,大大的賓士標誌,在後來 Speed Champions 系列之前,科技系列就開啟了與法拉利以外的車廠的合作呢!(等等,有人講到法拉利嗎?按我連結看樂高x法拉利的歷史吧!)

  從這之後,科技系列底下就會不定時推出世界知名廠牌的載具出來,又增加了模型的蒐藏價值。你可以按我連結,看看薄荷糖鎮長最詳細的介紹



  基本上在 2000 年代,就越來越常出現零件數破千片的巨型載具,甚至多達 2000 的產品也是有,但就在 2016 年,目前為止科技系列中零件數最多的巨獸型模型出現了,就是這組 42055 Bucket Wheel Excavator,使用多達 3900 片積木,完成之後高達 41 公分、長達 72 公分,寬達 29 公分,組完之後除了嚇嚇叫還是嚇嚇叫,是目前為止,科技系列底下最重的產品。薄荷糖鎮長已經在日後,完成他的盒組聚光燈貼文了,按我連結來看看吧






  本來我也想在這一篇,列出一些相當出色的產品來,但發現科技系列裡頭的神作實在太多,很難挑選,所以最後就用這個 42009 Mobile Crane MK II 來做結尾。

  科技系列如今也誕生了 40 個年頭,依然相當活躍。因為科技系列的誕生,開發了更多新零件,不但更能增強整個模型的穩定度,也能設計出更多複雜又精巧的機械玩法。這些零件甚至自成一家,成為繼 "System" 與 "Duplo" 之後,另一個零件系統,但樂高玩具強就是強在,雖然各零件形形色色,卻又彼此相容。事實上,今日很多在 "System" 底下的模型,包括星際大戰等大型載具,也都一定是先用科技系列的零件打個底,增強模型的結構強度。

  除了新零件外,科技系列更是會利用這套零件系統,進行模型設計,設計出風格截然不同,但可玩性或擺飾性都很高的產品,甚至以「不使用一般積木的咬合機制來進行連結」當作最大特色。也難怪這系列至今仍擁有廣大粉絲群呢!

  鎮長僅以這篇文章,來向科技系列 40 周年致敬,但精采產品實在太多,未來會再各自選定不同主題,與大家分享這系列底下的精彩作品!


留言